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3章 (第2/3页)
当时一两银子多少钱,比如我之前算苏轼给侄女的嫁妆,就是按照这个原则计算的,但是这其中又有一个问题。” “大米在古代是细粮,但是在现代不值钱啊!”伍爱华挠头:“为什么换算的时候按照米价?古人又没有多少吃大米的,吃的都是豆子、高粱、糙米、杂粮,但是这些在我们现代都比大米贵,如果按照粮食换算,要怎么确定品种和比例呢?” 伍爱华感慨:“这问题就不能细想,不然可能还要先计算一下gdp再确定换算比例……“ 听到伍爱华的话,古人都不可思议:“那些精米,竟然卖得比糙米杂粮还要便宜?!” “这不可能!” 第37章 粮食问题一直是一个大问题。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能够实行那么多年,就是因为粮食总是不够的。 每当有更多的粮食,就会生更多的孩子,人□□发之后,粮食又再次不够,直到有番薯土豆等良种出现,或者战争消耗一定数量的人口,才再次达成人口和粮食的平衡。 古代农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饱穿暖,古代朝廷想要维持安定的统治,也要保证粮食供应。 按照资本主义的理论,统治者收税应该卡在一个临界点,就是既不会让劳动者吃饱、又不会让他饿着,只有这样劳动者才会努力奋斗,并且不会随便掀桌。 所以伍爱华明明在说的是物价的换算,古人的关注点已经纷纷都到精米比粗粮还便宜这件事情上了。 【为什么粗粮会比精米贵?】有古人发出了弹幕。 伍爱华一眼看到,挠挠头:“可能是因为一些供需关系、运输成本活着规模化种植的经济原因?我也不太明白,虽然目前水稻产量很高,但是番薯和玉米的产量应该比水稻还高才是?可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