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52章 那些文艺青年的故事 (第2/5页)
宋柯的事啊,你们知道他长那样,凭什么招那么多姑娘么?” “对,他吉他谈得是不错,不过主要不是这个,是他那话儿……嘿,天赋异禀。” “窦唯?熟,那也是我铁瓷啊,那小子个性比较怪你们知道吧,现在好像不做乐队了,单玩儿,越玩越开。” “……” 在高晓松的嘴里,谁都是铁瓷,谁那点事儿,他好像都在场,而且能讲成故事。 这样的人注定有一口饭吃,或者准确点说,高晓松同志其实打从生下来那天起,就完全不必担心这些问题,他的家庭背景在那里——外公是深大首任校长,外婆是北航筹建人之一,外舅公式燕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舅舅是清华系主任,父母也都是清华教授,母亲还是梁思成的学生,继父更牛,是开国副总理之孙。 大概就是这样的人,才最适合在这样一个时代,去叛逆,去做一个满怀江湖和梦想的文艺青年。 当他多年后说出那句其实挺让人糟心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被日子折腾散了的人会想说,去你妹的吧,问题他真的可以,他人生最大的阅历和认知缺陷,就在于他根本不知道,对于很多人而言,其实“苟且”就已经不易。 高晓松是喜欢江湖的,对他而言,那些被人砸场子的“艰难”,那些放低姿态故作老道的江湖应对,都是带有幻想色彩的经历和故事。 理想主义的人大概都是这样,哪怕在倒马桶维生的时候,依然可以幻想着《上海滩》的剧情,安慰自己是丁力。 “哥们你早说啊,话说我刚刚差点以为你是江湖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