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篇职场失意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吗 (第15/17页)
实它在英美国家的词典中的存在也算不上历史悠久,是最近这些年才开始变得耳熟能详的,而且在管理学和决策学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大牌企业家和学术泰斗们常常把它挂在嘴边,如果一份商业计划中没有对机会成本加以分析,简直就是一份半成品。 “机会成本”并不玄妙,理解起来很简单:如果用某些资源来做一件事,当然就不能同时用这些资源去做其他的事,就是放弃了做其他事的机会,也就放弃了这些机会可能带来的收益,这些被放弃的收益就是做这件事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无形的,而且用任何资源做任何事都会产生机会成本。原则上,做一件事的收益本身最好大于它的机会成本,这样的决策才是明智的。 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极注重对机会成本的辩证分析,可以说已经是中国文化和智慧宝库的一部分“舍”与“得”、“得”与“失”的权衡都有很多出名的典故。每个人每天其实也都在不停地做着机会成本分析,当然大多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做的,当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倒有可能心血来潮、意气用事,而忘了加以理性的分析。 所谓“科学理性的决策”其实就是考虑两点:可行性和机会成本,分析可行性来得出这件事是否现实,分析机会成本来判断这件事是否值得。大到国家的战略决策,小到个人的日常小事,都该对可行性和机会成本这两点进行评估。 如今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众多的选择,都面临着很多的机会。是求学深造,还是工作挣钱?是出国发展,还是留在国内?是做销售、做业务,还是搞技术、搞研发?是坚守阵地,还是跳槽转行?是打工还是创业?是去政府部门、去企业还是去学术机构?是去北京、去上海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