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六章 利诱(2) (第2/4页)
。 汉家的士大夫,是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自尊心最强的。 不食嗟来之食,不受无功之禄。 受公羊学派思潮的影响,汉室士大夫们甚至认为假若皇帝非理杀臣,臣子是可以复仇的…… 直至东汉末年,这个想法依旧根植于士大夫贵族心中。 张越回溯的那场公羊学思想讲义,也证明了这一点。 东汉大儒郑玄,曾经说过:子思云:今之君子,退人若将坠诸渊,无为戎首,不亦善乎。子胥父兄之诛,坠渊不足喻,伐楚使吴首兵,合于子思之言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皇帝在对待大臣时应该以礼相待,倘若在制裁大臣时,使大臣受到‘将坠诸渊’的凌辱,那大臣必定愤恨万分,他日一定会为了复仇寇首来犯。譬如伍子胥率吴军破楚,就完全符合子思先生的道义。 所以,汉代大臣爱自杀,不是没有道理的。 汉臣获罪自杀,在此时的舆论和士大夫们的三观来看,有两个好处。 第一,自杀谢罪,可以使自己免受屈辱,让家人得以保全。 第二,自杀更可以避免君父一时糊涂,令己身将坠诸渊,防止子孙后代为了自己而向皇室复仇。 这样就可以完美的避免道德和伦理的困境。 而通常,自杀的大臣,哪怕犯下了滔天大罪,皇帝也会网开一面。 像是当年吴楚七国起兵反叛,楚王刘戊兵败自杀,他的子孙中那些没有参与叛乱的人,因此得以免于牵连。 远嫁乌孙的解忧公主就是刘戊的曾孙女。 而那些喜欢跟皇帝刚到最后的,基本没有什么好下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