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是我的[花滑]_奥运金牌是我的[花滑] 第6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奥运金牌是我的[花滑] 第62节 (第2/5页)

频,找体育大学的教授来做项目分析,去论坛听报告,然后回来继续死命地练。

    那没有出现的四周跳种类,怎么办?

    摸索着练,学不会,就练废。

    年纪轻轻,一群十几岁的孩子,不是膝盖伤了就是腰背伤了,退役的双人滑老将,前两年那是直接打着封闭上的赛场。

    为什么退役呢?

    因为实在滑不动了,伤病太多了太深了。

    丛澜练习花样滑冰以来,她每日的训练量那么大,三周跳一个接一个地出,但没有过其他人常见的伤病。

    丁教练他们羡慕得很,夸丛澜身体好,以为是个玻璃人,没想到居然这么抗造。

    于谨之前以为是这样的,但他昨天看了自己的记录册,发现不是。

    一年多来,丛澜的记录已经换了五个本子,翻开来总结一下,就是她的进步史。

    她有着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还特别有自己的见解,该练什么不该练什么,某阶段为了一个跳跃的稳定率,是该减肥还是该练某部位的肌rou,她一清二楚。

    事实证明,丛澜给出的这些,全都是正确的。

    于谨觉着她不止是女单的紫微星,甚至是教练团队的紫微星。

    昨天跟总教练提过裁判和国际滑联这件大事以后,他还特别说了在丛澜身上的发现,并打算这两日带着女单组的教练员们,一起研究他这一年来的记录册,看能不能总结出一份可行的、普适性的规律与方案。

    为此,于谨本打算今天下班之后去找找深雪俱乐部那边的老黄,把他带丛澜两个月的数据记录原件,也给借来。

    顺便再问问齐齐哈尔那边的启蒙教练,他那儿要是能有丛澜学滑冰以来的最初记录,那就更好了,这就等于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