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十一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4) (第4/5页)
家肥,每年要从东北运入70余万吨大豆 ;俄国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的伊尔库兹克、赤塔、尼古拉斯克、布拉维斯托克等地都用东北的小麦用于磨面,牲畜也多靠哈尔滨转运。 由此可见,这里头的利润将会多么的丰厚,东北大豆的高品质,又使得在世界市场上毫无对手,要是能控制粮食贸易,简直就是暴利。 这是个奇迹,粮食奇迹,连粮食都能暴利。 这两年哈尔滨的繁荣也是连续升格的,除了交通的便利,还因为各国都希望最大限度地获得东北的粮豆与资源,各国商人勾结起来,想要一致向清政府施压,将收税权控制在俄国手中的同时也促成哈尔滨的低税率。 而李安生想要截留粮豆贸易的利润,就要想方设法自主控制粮食价格。老毛子目前对农产品征收极低的进口税,甚至恶毒的老毛子准备考虑不再对豆油、豆饼征税 。 这种做法虽然促进了东北粮食的出口,但却使得作为粮食出口国的中国无从控制粮价,处于最为不利的地位。 为了争夺粮食出口贸易的话语权,李安生通过农业计划以及两市交易所等手段在粮食交易的上游阶段加以控制。 另外,在他的力荐之下,东北也开始严格限制外国商人粮食在沿江地区收粮;并在粮食收购、仓储环节严格限制,在哈尔滨道外设立粮食期货交易场所、粮栈(仓);仅仅允许中国“经纪人”收粮,在松花江开航与封冻之间各地的“经纪人”将粮食通过松花江运抵哈尔滨道外,停船后,各国粮商进行谈判,最后“粮船”由道外松花江码头出发,直接开往中东铁路沿线各站、松花江下游,黑龙江沿线,并最终运通过出海口进入太平洋航线,完成跨国远洋贸易。 李安生早就打算好了一切,故而急着要暴水泥船海,用柴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